一。 1930年代初世界杯规则简介
在详细介绍第一代世界杯的规则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越位规则的相关问题。 1925年,越位规则发生了重大变化。 之后,类似今天的相关规定就形成了。 在介绍之前,需要解释两个重要的概念。
当我们口头表达时,我们喜欢说“这个球越位”或者“这个球没有越位”。 其实这些都是不规则的表达。 越位规则分为两个基本概念:“越位位置( )”和“越位犯规( )”。
在今天的规则中,当一名球员处于“越位位置”时,他不一定会被判“越位犯规”,而如果一名球员被判“越位犯规”,他必须处于“越位位置” (前提是裁判做出正确的判定)。
今天的越位规则规定:当一名球员(头部、躯干或脚的任何部分)处于对方半场时,如果他(头部、躯干或脚的任何部分)传球如果对方倒数第二个球员距离更近到对手底线(平行不算),该球员处于“越位位置”。
当处于“越位位置”的球员有以下三种行为时,将被判“越位犯规”:
1、干扰比赛
2.干扰对方球员
3. 在越位位置上获得优势
那么,1930年世界杯的越位规则是怎样的呢?
越位规则自1860年以来逐渐发生变化。在1925年之前的时期,什么是处于“越位位置”的球员?具体来说,当球员比球和对手倒数第三球员更接近对方底线时,该球员处于越位位置。
1925年发生重大变化后,处于“越位位置”的球员变为:当一名球员比球和对方倒数第二名球员更接近对方底线时,该球员处于越位位置。 。
这与今天非常接近。
不过,当时规定,如果球员与球和倒数第二名球员平行,就会被认为处于“越位位置”。 他必须在球的后面并且是对方倒数第二的球员才被认为处于“越位位置”。
另外更重要的是,当一方球员处于“越位位置”时,即使他没有干扰比赛,干扰对方球员,或者从越位位置中获得利益(比如跟进投篮),他自己的进攻结果不算在内。 例如,如果一名球员处于“越位位置”,不干扰任何人或任何事,而队友在40米外远射进球七人制足球有几个裁判,该进球仍不会计入。
这是1930年世界杯采用的越位规则。 与今天相比,这样的规则对守方更有利,对攻方不利。 这个基本制度一直沿用到1990年才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将在下面提到。
1930年世界杯决赛裁判约翰·隆吉纳斯(比利时)
其他规则方面,有一名主裁判和两名边裁(现助理裁判),但没有红黄牌制度。 首席裁判拥有生杀大权。 如果他认为你的行为太过分,他可以警告玩家或让他陷入困境。 他被罚下场了。
当时还没有替补换人制度。 首发11名球员必须打满整场比赛。 如果有球员受伤,球队就只能少打多打。
当时,裁判可以判点球,但没有点球大战。 世界杯淘汰赛中,如果两队90分钟打平,则进行加时赛。 如果加时赛再次打成平局,则改日进行重赛,这会消耗大量体力和体力。
当时的小组赛采用两分制,胜一场积2分,平一场积1分,负一场不得分。 净胜球(Goal)、进球比(Goal)、总进球数等尚未推出。 概念。 在随后的一些世界杯中,小组赛阶段积分相同的球队需要参加附加赛。
二、越位规则的演变
上面已经解释了当时的越位规则。 虽然不利于进攻,但长久以来都没有改变。 直到1990年左右,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0世纪80年代,保守足球再次占据上风。 1990年世界杯,场均进球数急剧下降至2.21个,为历史最低数。 不要说与1954年的场均进球5.38相比,即使与1982年的场均进球2.81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在此背景下,鼓励攻势足球被提上日程。 越位规则的改变对于规则驱动的攻势足球的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
普拉蒂尼的经典越位进球
一些老球迷可能还记得,在80年代,普拉蒂尼有一脚精妙的抽射破门,却因为无关队友处于越位位置而被剥夺了进球权。 这让他很郁闷,他做出了一个经典的睡美人表情来安慰自己。
漫画镜头下的“睡美人”普拉蒂尼
就在1990年,新的越位规则发布,并发生了以下两个重要变化:
1. 当进攻球员与球和对方倒数第二名球员平行时,该球员不处于越位位置。
2、如果一名球员处于越位位置,但他没有干扰比赛、干扰对方球员或进行其他有利可图的活动,他将不被计入本进攻体系。 简而言之,如果队友进球,不会因为他处于无关越位位置而受到影响。
至此,越位位置的重大修改已经基本完成,还有一些修改的内容,这里不再赘述。
到1994年世界杯,场均进球数上升至2.71个。 虽然这是多项改革措施的成果,但越位规则的改变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红黄牌制度的发明
前面说过,早些年,警告或者罚下球员都是裁判说了算,并没有特别详细、规范的制度。 这一系列的情况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世界杯上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伯尔尼混战记录
1954年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七人制足球有几个裁判,巴西与匈牙利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对决。 双方怒不可遏,爆发了不少冲突。 这场冲突后来被称为“伯尔尼混战”。 现场裁判对匈牙利球员博齐克和巴西球员尼尔顿桑托斯进行了处罚,两人各拿下50个篮板。
到了1958年世界杯,粗暴犯规开始增多。 杰作是1958年世界杯半决赛,对手是瑞典队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双方都出现了暴力犯规。 瑞典球星哈姆林被联邦德国球员尤斯科维亚克铲倒后,双方在场上直接扭打起来。 结果,作为东道主的哈姆林还好,尤斯科维亚克却被裁判驱逐出场。
20世纪60年代,功利主义足球占据主流。 3人进攻、7人大巴+激烈犯规的套路屡见不鲜,直接催生了1962年世界杯臭名昭著的“圣地亚哥之战”。
圣地亚哥之战拳打脚踢
本场小组赛是东道主智利队与意大利队的比赛。 我们不会谈论双方踢球的方式。 暴力行为几乎毁了整场比赛。 摔倒在地后,还有掌声和疯狂的踢打声。 上半场主裁英格兰队的肯·阿斯顿在球员包围下罚下了两名意大利球员。
没有多少人记得这场比赛的结果,但它将永远保留世界杯历史上最肮脏比赛的“光荣记录”。 这位名叫肯·阿斯顿的裁判后来成为了红黄牌制度的创始人。
红黄牌之父肯·阿斯顿
1966年世界杯,阿斯顿成为主裁判。 他在场边目睹了另一场闹剧:英格兰队与阿根廷队的四分之一决赛再次变成了一场充满粗暴犯规的比赛。 阿根廷队长拉丁也喜欢向裁判说垃圾话,最终被当值裁判驱逐出场。
这又引发了一场闹剧。 拉丁自然不高兴,莫吉吉也不想结束比赛。 最终,双方都非常愤怒。 阿斯顿作为裁判的主管,不得不跑到场上维持秩序。 经过大约10分钟的折腾,拉丁终于下场了。
世界杯首位红色冠军智利人卡切里
后来,受到交通灯的启发,阿斯顿认为这可以应用到足球上。 最终他和妻子设计了红牌和黄牌,用黄牌警告球员,用红牌将球员罚下场。 1970年世界杯,红黄牌制度正式启用,也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双色宝石牌。
四、实行换人制度
与红黄牌制度一样,换人规则也在1970年世界杯上实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制度的推出要归功于一个人,那就是足球之王贝利。 不过,这还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早期,各地已经开始尝试换人制度。 例如,如果一支球队的守门员严重受伤,则可以由该队的另一名球员代替。 不过,这些规则尚未在世界杯上实施。
如上所述,20世纪60年代的足球不仅保守,而且非常肮脏。 飞铲、踢腿是标配,花哨的打斗套路层出不穷,追逐、拦截裁判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然而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一旦有球员受伤,球队就必须以少打多。
一个典型的早期例子是1958年世界杯半决赛中巴西队与法国队的比赛。 本场比赛,巴西队占据实力优势,再加上积极的作战策略,以及贝利和加林查领衔的前场神奇四重奏,击败法国队问题不大。
莫赖斯两次铲倒贝利
但上半场前半小时,双方打成1-1平,法国队仍有力拼。 但此时,球队的知名球星荣凯受伤了。 他下场治疗了很长一段时间,然后在场上几乎摇摇晃晃地走来走去。 这间接意味着队伍少了一个人可以战斗。
随后巴西人开始表演,下半场贝利上演帽子戏法,巴西队最终5-2获胜。 不管法国人的实力如何,这种战斗消耗都让人非常无奈。 显然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但没有这样的规则。
莫赖斯两次铲倒贝利
1962年世界杯,以“圣地亚哥之战”为首的暴力足球更加猖獗。 1966年,葡萄牙人对贝利实施了“伐木战术”。 你带球,我铲倒他。 如果我一次不能铲球,我就铲球两次。 最终,贝利上半场受重伤,坚持重返赛场。 往上走就意味着少了一个人。
球王贝利的影响力巨大,这个消息终于引起了国际足联的关注。 除了出台严惩犯规的红黄牌外,换人制度的实施也迫在眉睫。 1966年,国际足联官方《世界杯技术报告》提出引入换人制度。 终于,到了 1970 年,一切都步入正轨。
顺便说一下,世界杯初期,只能更换2名主力球员。 后来出现了2+1(2名常规球员+1名门将——只有受伤的门将才能被替换),最后在1995年变成了3。对于常规球员来说,世界杯在1998年开始采用这种3名换人制度。
谢列布里亚尼科夫,世界杯第一位替补球员(苏联)
如今,加时赛中的3+1换人制度已经逐渐流行,并在一些主流比赛中进行了尝试。 未来的世界杯,3+1换人制也将成为历史新的篇章。
五、世界杯引入点球
点球大战制度曾在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的一些比赛中尝试过。 冠军联赛自1970年开始使用,欧洲杯于1976年正式引入。捷克斯洛伐克球星帕伦卡留下了一个将载入史册的勺子点球。
帕伦卡经典勺子罚球
世界杯直到1978年才正式启用点球大战制度,但真正需要点球大战的情况却要等到1982年世界杯半决赛,德国与法国的经典之战。 120分钟后双方打成3-3平,但德国队通过点球大战获胜,成功晋级决赛。
此后,世界杯淘汰赛中再也没有出现过各种性质的复赛,最终每场比赛都会决出结果。
六、对20世纪90年代主要规则变化的补充
之前介绍越位规则时,我提到过1990年世界杯非常保守,需要通过规则的改变来推广进攻性足球。
除了越位规则的变化外,还发生了以下三个重要变化:
1. 禁止守门员故意接到本方球员的回传。
2、两分制改为三分制。
3、从背后暴力铲人的球员将被直接红牌罚下。
早期的足球比赛中,当后卫受到逼抢时,往往用脚将球回传给守门员,由守门员直接持球。 这是一条对防守方有利的规则。 此次改革后,对守门员的脚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天我们看到了巴尔德斯、埃德森等拥有出色控球能力的门将。
如上所述,两分制意味着赢得一场比赛得2分。 如果改为赢下3分,将会极大地激发进攻方的欲望。 1994年世界杯,开始采用三分制。
背后暴力铲人问题是有历史背景的。 20世纪80年代的足球与20世纪60年代的足球有些相似,都是肮脏的。 相信看过1986年世界杯的老球迷都会记得,马拉多纳、弗朗西斯科利、普拉蒂尼等人都被铲得发脾气,行为令人发指。 就连素有“魔力四人组”之称的法国中场四重奏,蒂加纳、费尔南德斯等人都是暴力铲断高手。
伯利铲断范巴斯滕
直到1992-93赛季欧冠决赛,范巴斯滕被马赛球员伯利从背后铲倒退役,人们才终于意识到保护天才球员有多么重要。 1998年,背后暴力铲断被定义为直接红牌,所以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梅西和C罗的一贯表现。 虽然偶尔会遭受暴力犯规,但比早年安全多了。 。
七、科技驱动规则变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样适用于足球领域。 除了主裁判和助理裁判的通讯系统等常规设备外,技术在足球中最明显的应用就是几年前的“门线技术”和现在的VAR。
“门线技术”的出现,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球垂直投射过线时的误判,而VAR的出现则可以从各个方面减少重大决策的误判。 我们举一个著名的例子来说明技术在足球比赛中的决定性作用。
世纪之谜
1966年世界杯决赛,英格兰队在主场迎战西德队。 50年后的今天,人们在谈论赫斯特的进球是否进球,西德是否受了委屈。 他们都说如果有门线技术就更好了。 。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如果有VAR,也许比赛根本就不会加时赛,英格兰队就会在常规时间内2-1获胜。
德国打进绝妙进球的那一刻
因为比赛最后时刻,英格兰2-1领先,西德队抓住任意球机会,在禁区内补射破门。 但事实上,从事后的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韦伯射门之前,皮球击中了施内林格的手臂,进球无效。
施内林格手球瞬间
如果当时有VAR的话,裁判可以清楚地看到绝对平等进球的整个过程,进球自然不算数。
八、总结
足球规则本身一直在不断创新。 规则改变的初衷自然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比赛本身七人制足球有几个裁判,让球员尽情发挥,让球迷看得开心,保证比赛公平有序。
总的来说,当比赛变得保守时,规则的改变会促进攻势足球的复兴; 当场上球员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时,规则会及时保护他们; 当科学蓬勃发展时,规则我们也将张开双臂迎接新时代。
并不是每一次的改变都是正确的,比如金球制度和银球制度的诞生和消亡。 但从历史宏观的角度来看,经过155年的完善,现代足球规则已经能够将维护比赛的有序进行与人性化的考虑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我们呈现了更加完美的足球比赛。
由于篇幅限制,世界杯上发生的特殊情况,如1954年小组赛平局加时赛、1958年奇异的进球排名制度以及其他与赛场规则无关的事件将不会在本文中出现。予以详细介绍。 是的,粉丝朋友们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查看。